每年这个时候,如何填报高考志愿,都会成为热议的焦点。
对考生来说,填报志愿确实是人生重要的选择,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有的人觉得专业很重要,能决定自己未来做什么;有的人觉得城市很重要,能决定自己未来在哪儿生活;有的人觉得学校的层次很重要,能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圈层;还有的人关心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方言、饮食……光考虑这些要素的权重排序就已经够令人头疼了,更让人抓狂的是,考生身边的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等,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或者“我听说”的方式也参与到志愿填报的大合唱之中,加上现在高考志愿填报跟以往有本质区别,增加考生的选择余地,理论上一个考生可以填报几十上百个志愿,这为志愿填报增加了选择难度,构成了难以逾越的“信息差”。
有“信息差”的地方就有商机,为高考填报志愿服务的供应商应运而生。本来,在商言商,社会有需求,供给就有市场,如果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考生选到心仪的高校和专业,也不失为功德无量的好事。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乱象纷呈。除了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咨询费忽悠考生家长外,还出现了“饭圈经济”所特有的拉踩现象。为了突出自己的水平,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惜用“踩踏”的方式贬损某些高校、某些专业。比如说我所在的新闻学专业,就被某网红指称为“宁愿打晕也不给他报”的专业。
“网红暴论”发出之后,许多关心我们的朋友纷纷询问,我们这个专业的招生到底好不好。我都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我们不仅活着,还活得很好,前不久还通过了“新文科专业认证”,在专业建设上又迈出了一步。浙大城市学院新闻学专业收分在浙江省这几年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过程中,专业就业率加上海内外深造率保持在92%左右,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三分之二留在杭州工作,三分之二留在本行业工作。
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赋予了内容生产者更为强大和独立的生产能力。实际上,广义传媒行业的产值仍在增长,对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能够输出优质内容到哪儿都能站稳脚跟。
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就算挂着同一个专业的名字,专业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因校而异的。很多被“踩踏”的专业,对某些真正喜爱的人来说,依然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如果说社会真的不需要了,那么这个专业也会面临停招或者停办的命运。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最佳选择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这一款,次优选择就是,无论选了什么专业,就应该想办法去适应这个专业。没有必要把专业搞成饭圈。
人是复杂的社会生物,哲学的一个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原初设定人格的那种专业,当然是很美好的事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是,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更多的人是在上大学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人是复杂而善变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己,很难说志愿就能限定自己终生的发展。
现在的大学,基本都已经开通转专业的渠道,学生可以比较方便转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作为“日常被踩踏”的新闻学专业,本专业每年都是顺差专业,转进来的多,转出去的少,甚至包括不少理工科的学生,也要求转到新闻学专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在实际接触过大学生活后,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一旦想明白这一点,才能真正打开自己的未来发展通道。
李晓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