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赵登禹将军,就觉得自己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初二学生张江依从抗战英烈赵登禹的事迹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张江依也是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走进陈列馆了解赵登禹的事迹,是该校所有学生的“开学第一课”。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132师师长,中华民族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赵登禹率兵夺得的“喜峰口大捷”,是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胜。1933年3月,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又将战火引到长城一线,赵登禹率109旅奋力抵抗。战斗中,作为旅长的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拄杖率兵夜袭敌营。将士们抽出红缨大刀英勇杀敌,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自此,“大刀队”名震天下。喜峰口一役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赵登禹曾表示:“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是大纪念。”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南苑29军军部驻地发起总攻,赵登禹奔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虽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但他临危不惧,率部与日军血战。在奉命带领部队后撤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赵登禹壮烈殉国,年仅39岁。

  有人曾问冯玉祥,赵登禹是怎样一个人?冯玉祥回答:“他为人忠诚勇敢,勤苦耐劳,生得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因为他曾只手捕虎,所以绰号‘打虎将军’。”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学生杜芊墨看到了“打虎将军”温柔细腻的一面:赵登禹曾在驻守塞北时发现两只火狐,很是惜怜,亲写书信给当时的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现北京动物园),希望对方收养。

  “‘孝思维则’是父亲遗墨,也是他的行为准则。”赵登禹之女赵学芬撰写的文章中记录:“父亲极孝,因爷爷早故,全靠奶奶养活全家,养育之恩念念不忘,军务繁忙仍不忘嘘寒问暖。奶奶生病时,亲自煎汤喂药。”受赵登禹影响,其部下士兵多为孝悌男儿,每逢领了军饷便速寄家中。

  “他爱自己的家人,爱他的士兵,爱他的国家。”在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沈磊看来,赵登禹的英雄形象是立体丰满的。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地区曾是赵登禹牺牲地。为了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大红门中学在1997年改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2003年改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该校有个特殊的仪式。每天清晨,学生会敲响一只高悬的晨钟,并全体诵读《登禹学子赋》,勉励学生“追求真理,以家国安而安”。

  如何让英雄精神真正浸润孩子的心灵?在学校里,有很多赵登禹将军留下的痕迹:武术社团传承了大刀队的“破锋八刀”,这种刀法也将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推广到更多学生群体中;在模拟政协活动中,学生提交了一份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提案……

  沈磊观察到,孩子们早已把赵登禹作为精神引领者,他们展现出的顽强奋斗的精神面貌,正是受到了英雄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2014年赵登禹事迹陈列馆修缮完成以来,有百余名青少年自发担任志愿讲解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刀队”奋起抗战的英勇事迹传到上海,深深震撼了作曲家麦新,他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

  战争年代,《大刀进行曲》成为吹响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不朽战歌。1937年8月,麦新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次演出,激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今年6月,在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举办的艺术展演中,孩子们再次唱响《大刀进行曲》。

  赵登禹的事迹一直被人们铭记。1946年,北平市政府将西城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赵登禹等3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2009年,赵登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请将军放心,新一代有我们。”这是张江依今年清明节写给赵登禹将军的话。那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声写在彩色卡片上,挂在了学校广场赵登禹将军雕塑旁的龙爪槐的枝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