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阅读始终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从结绳记事到活字印刷,从电子文本到元宇宙阅读,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在重塑阅读范式,为人类打开全新的认知维度。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知识图景,智能推荐、语音朗读、摘要生成等功能不断涌现,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智能和个性化。

  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知识传播领域,当AI大模型每秒处理百万量级文字,当量子计算机瞬间遍览人类千年文明,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阅读的使命与价值——阅读不是对已知的复制,而是对未知的探索;阅读不应是与机器比拼知识存储的竞技,而应成为锻造知识运用能力的淬火场。

  认知重构:从“知识囤积”向“知识迁移”跃升

  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知识更新换代速率呈指数级增长,人类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数百万座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在这个“5分钟读完一部名著”“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的阅读速成时代,单纯的知识存储正在快速贬值。无论是手机里收藏的上百条知识干货,还是电脑硬盘中保存的十几个GB电子文献,都在宣告着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我们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地囤积知识,却也从未如此困顿于“知识焦虑”。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阅读从“往大脑仓库搬箱子”转变为“用知识零件造飞船”。

  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被动阅读的知识留存率仅为10%,而主动迁移应用的知识留存率可达75%以上。这启示我们,阅读不能停留于知识的堆砌,而应致力于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模式,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你读到《人类简史》中“认知革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只是把定义抄在笔记本上,这个概念将很快在记忆中褪色;但如果能整理成“如何用认知革命解释短视频影响”的思考笔记,这个知识便完成第一次飞跃;当他人通过学习你分享的这条笔记来分析直播带货现象时,知识便开始第二次飞跃;等到你在辩论赛中用这个理论阐释元宇宙发展趋势时,知识才真正成为你思维武器库的一部分。这就是智能时代中阅读需要培养的“知识迁移力”——将学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让每个知识点都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思考的春风中飘向新的土壤。

  跨域融合:从“专业深井”向“自由拼接”进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许多重大创新突破往往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和融合。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局限一域的“筒状”知识结构,将越来越难以应对快速整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如果我们仅沿着单一知识脉络“挖深井”,就容易陷入“坐井观天”的困境。最新研究显示,当前高校专业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2-3年,这意味着学生入学时学习的内容,在毕业时已有超过50%被更新迭代。这就好比我们精心挖掘的专业深井,还没触到泉眼,水源就开始位移了。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相遇”。知识的跨界融合是一场必然又充满惊喜的邂逅,当我们用物理学的场域思维解读社会现象,用诗歌的意象逻辑优化产品设计,用历史周期率审视科技变革,用数学拓扑重构艺术创作……我们就在亲手拆除学科之间的“柏林墙”。知识冲破学科边界向外蔓延、相互交融时,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会在某个节点突然咬合,如同拼接乐高积木一般组合成意想不到的形态,这就是跨界阅读的魅力所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转化,通过多维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推动知识的创新应用。智能时代,我们要敢于拆掉思维里的学科围墙,把阅读变成“认知乐高”,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让知识在自由拼接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超越算法:从“高效泛读”向“深度精读”回归

  当前,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已超过2.5亿GB,这一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上升,其中碎片化阅读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的大脑正在变成高速运转的信息处理器,愈发习惯用“刷”的方式获取知识,逐渐失去了“泡”在文字深处的耐心。当算法推荐不断喂养我们新鲜资讯,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认知悖论——越是追求高效获取,越难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深刻揭示了阅读对于传承人文精神、捍卫人类思维独特性的重要意义。信息爆炸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阅读”“慢思考”,特别是那些经过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认知基因库,通过与经典深度对话带来的思维肌理,终将会成为我们应对技术洪流的认知压舱石。当你在《红楼梦》中品读出管理智慧,在《梦溪笔谈》里探寻到创新基因,在《国富论》里发现数字经济前奏,在《瓦尔登湖》间找到对抗内卷的精神锚点,就更能体悟历经时间沉淀的思考,才是AI最难以复刻的智慧。智能时代的阅读效率,不在于翻页的速度,而在于思想抵达的深度。

  在雅典学院的壁画中,先贤们围绕典籍展开思想交锋;而今,人类正与机器智能共同打造新的知识圣殿。我们既要做技术浪潮的冲浪者,更应成为思维灯塔的守夜人。从今天起,让每本书籍都成为改变现实的支点,让每次阅读都成为思维进化的能量。期待遇见更多“让知识流动起来”的阅读者,因为你们如何阅读,未来就将怎样发生。

厦门大学校长 张宗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