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的养成宜早不宜迟,受祖父影响,我幼年与阅读结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取书籍的主要途径是图书馆,借阅条件并不便利,只有周末才能办理借还书业务,且馆内新书稀缺,大部分都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旧书。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每周借阅一两本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小学时期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受用至今。

  时代发展至今,阅读形式日益多元,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体验,难以做到延迟满足。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爱读书的人群规模在持续扩大,公共阅读空间与书店随处可见,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出了空前良好的阅读氛围。

  “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竹简,发展到如今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尽管阅读方式在改变,但阅读的本质始终不变,让人获取知识、培育思维、滋养精神。”数字化时代,手机读书软件实现了随时随地阅读,确实更加便捷,但是纸质书独特的纹理、触感以及本身的厚重,赋予读者一种读书的仪式感,营造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从单纯的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

  目前阅读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如果所有新书都能实现高质量数字化,未来阅读量或许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当下,青年应充分发挥各种阅读形式的优势,既享受电子书的便捷,也重视纸质书带来的深度阅读体验。

  深度阅读就像主食,碎片化阅读如同零食,零食虽美味,却缺乏营养,也无法让人饱腹。深度阅读如同对文化体力的锻炼,能够化解AI焦虑。长期沉迷于短视频等快餐式信息,会导致文化体力不断衰退。深度阅读要求反复研读经典,培养专注力,摆脱浮躁心态,并将阅读与人生思考紧密相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璐璐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魏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