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全攻略 人人需要的AI通识课》
该书以对话问答的形式,将复杂的AI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从基础知识到应用实践,从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AI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大家提供了全面的AI通识认知框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还着重对技术本源与演进进行了社会学反思,引导大家能够在储备知识的同时,也要增进“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的辩证理性思考。
青年朋友们!人工智能大潮激荡的时代,技术为创新赋能,我们更要坚守本能,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对创造的热情与坚持、对人类的关怀与善意,始终应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精神火炬。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它会带给你们知识学习的新收获和人生成长的新启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徐坤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这是汉学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30多年前初读此书时的震撼和敬佩至今难忘。作者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入手,凝练出“追忆”这个中国古典文学经久不衰的文化意象和文学母题,并对不同时期、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关于回忆与往事的元素进行了中西结合、娓娓而述的分析与解读,让人爱不释手。作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他者”视角,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文本置身于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中加以深入洞察。正如作者所言,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作者人本的立场、融合的思维、穿透的写法,让人脑洞大开中更加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通过阅读来奠定基础、拓展视野、滋养心灵,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品读经典、体味人生。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张树庭
《最美的青春》
四月的中国,草木蔓发。再过一段时间,塞罕坝林场的鲜花将开满山岗。
塞罕坝是备受青年朋友们推崇的“大美中国打卡地”。大家可能不会想到,这一片令人震撼的林海,每一棵树都是人工栽植的。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最美的青春》。这是一部以塞罕坝几代造林人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他们躬耕不息、奋斗不止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这本书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在60多年里,是三代人,让1棵树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他们用青春岁月的每一天每一刻,换来了绿水青山、万顷林海。
只要国家和人民一声召唤,总有青春的身影向着万里长空挺进。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动,很多收获。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希望青年朋友们——
“读好书”,把高度和深度相结合;“善读书”,把苦读与巧读相贯通;“会用书”,让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刻的你们,就拥有着“最美的青春”。希望大家都能具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 柴立元
《浪潮将至:技术、权力与未来的冲击》
人类社会发展往往与通用技术变革紧密交织、相互作用。当前,人工智能、合成生物、量子计算等技术正以指数级增长的态势席卷全球,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灾难性风险。
该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展现的“双刃剑”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缜密推演,指出以非对称性、超级进化性、通用性和自主性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浪潮将对全球秩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就如何遏制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引导人们更好地正视科技风险、把握科技脉搏、驾驭科技浪潮。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我们应主动增强科技伦理意识、树牢“科技向善”理念,进一步洞悉本质规律、升级思维模式,积极拥抱科技变革浪潮下的成长契机,在“万物懂我”的智能时代踏浪前行。
——厦门大学校长 张宗益
《终身成长》
人工智能时代,尤其需要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层次。我向大家推荐《终身成长》这本书。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型思维”,本书通过一系列平实而又激励人心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成长型思维”的原理——成功并不仅仅是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思维模式和认知的影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努力与挑战不断提高。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比起智商和情商,认知的差异也许才是人生成就大小的分水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自我、终身成长,到达成功的彼岸。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应对挑战、锤炼能力,积极提升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的复原力、承受力,不断突破困境、实现超越。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更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式,培育“成长型思维”,不给自己设限,坚持用“成长型思维”提高认知、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人生梦想。衷心希望青年朋友们在阅读学习中快乐成长、终身成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 李术才
《往事钩沉》
这本书以我校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人生经历、科研创新为主线,以个人口述与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杨叔子先生从一名学子成长为一名机械工程专家、致力于推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家的人生轨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方位呈现了杨叔子先生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书中,杨叔子先生写下“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激励一代又一代华科大人务实奋进、团结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深邃笔触,聚焦青年毛泽东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时光,深度剖析其思想探索与成长轨迹。通过史料鲜活展现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宏志,磨砺品格、精进思想的历程。书中巧妙串联起毛泽东青年时代的阅读、社会及革命实践,清晰勾勒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脉络,并将视角延伸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实践,完整呈现精神传承的全貌。
青年毛泽东“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的成长之路,为当代青年树立起将个人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典范。它深入探讨青年群体在志向确立、价值观塑造、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困惑,于多元文化激荡的当下,有力引导青年于时代浪潮中找准人生定位,凭借“敢为天下先”的胆魄与智慧直面挑战。希望借此书激励同学们勇担家国使命,借历史眼光与创新思维,奔赴灿烂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 王树新
《陆海书系·初识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基因”指的是那些在中国文化中独一无二、显著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核心要素,例如汉字。本丛书共七卷,涵盖甲骨与甲骨文、青铜器与金文、简牍帛书、石刻书法、纳西哥巴文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与民族文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普及中华文化瑰宝。
重庆凭借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在连接国内外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广阔平台。阅读这些书籍,就像搭乘一辆历史的列车、文化交流的快车,不仅能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脉络,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多元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面对电子屏幕上的数字文化,还是翻开散发墨香的纸质书页,这套丛书都能让青少年在对比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让青少年在传统与现代阅读交融中,守住文化内核,筑牢精神根基。
——西南大学校长 王进军
《西迁大先生》
交通大学西迁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是广大知识分子投身西部建设的生动践行,铸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在交大西迁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为广大青年朋友们树立了榜样。《西迁大先生》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一群具有深厚学问和崇高人格的大先生形象,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感动、感佩。翻开这本书,青年朋友可以真切了解那段激情燃烧又波澜壮阔的岁月,走进那些大先生们的精神世界,感受民族科技自强不息的脉动,从中汲取到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这本书入选了中宣部和教育部主题出版重点项目,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张立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