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来自核安全、大气治理、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领域代表走进国务院新闻发布厅,讲述他们所经历的美丽中国建设。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首场即为“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主题。烟囱、实验室、核电厂、水库……这些奋斗者挥洒汗水的现场,拼出了美丽中国的剪影。

  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第一线,最多的一年出差200多天。有时为调查取证,他在深夜爬上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无论寒冬酷暑,常常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

  谷树茂回忆起一次惊险经历,在离自己现场监测不到20米的地方,一个环保设施突然发生爆炸,当时他差点从高空监测平台上掉下来。尽管现在想来还是后怕,谷树茂却说,自己从不后悔选择这份工作,18年过去,“慢慢地,爬烟囱成为了习惯,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也成为了习惯”。

  AI和大数据的兴起,改变了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的工作。这名活跃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线上的年轻人发现,生态环境执法领域从过去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

  付怡然介绍,他们通过AI、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有针对性地高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工况用电、自动监控等平台,对企业开展足不出户的非现场执法,做到对企业“无事不扰、有事服务”;采用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解决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

  “科技创新为蓝天保卫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此前的蓝天保卫战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组成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团队。他们在京津冀开展“空-天-地”立体观测,建立了高精度的排放清单,弄清重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助力。

  胡京南也认为,AI和大数据技术为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技术等能够帮助科学家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另一方面,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帮助在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将来也有可能帮助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更智慧的科学大脑。

  胡京南提醒说,AI不是万能的,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同时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胡京南和同事正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有望助力空气质量未来进一步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当技术为美丽中国目标按下加速键时,有一群人在用“一个垃圾钳、一个垃圾桶、一叠宣传单”默默守护着一泓清水。

  “在我们那里,大部分人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我们从小就知道守护一泓清水的重要性。”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是90后,她说,“每个丹江口人基本上都担负着守护300多名北方人饮水安全的神圣使命,所以守水护水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

  北京大部分和天津主城区的生活饮用水都来自丹江口水库。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十堰市有5万渔民弃渔转产,蒋德新就是其中之一。蒋德新如今已64岁,在退捕禁捕后,他主动上交了自己的9条渔船,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水员,并带动身边1000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作为年轻人,没有理由不接好这根接力棒。”袁慧说,他们从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围绕宣传宣教、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文明观察、植绿护绿开展一系列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3万场次,共同当好守井人。

  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她把自己的职业称作核电厂的“看门人”,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核安全“守夜人”。

  杨义平介绍,核能的开发利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一个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可达500多亿度,相当于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全年用电量。生活中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很多都是通过辐射消毒灭菌的,核医学诊疗技术也拯救了很多病患的生命。

  为了增进公众对核的科学认知,杨义平和团队在上海成立了“核你一起”青年志愿服务队,为上海的爱心寒暑托班开展核电科普课程,先后覆盖了30多所学校2000多名小学生,越来越多的核安全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