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要素。高校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迫切需要探索符合“双一流”标准的特色育人模式。河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针对空间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

  党建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优势,打造“党委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三维党建引领体系,构建党建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其中,基层党委参与专业集群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支部参与专业课程思政指南编写,党员带头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八维共育”课程思政工作品牌,涵盖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地矿文化等八个维度,为空间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撑。

  交叉融合 强化协同创新

  河南理工大学以空间信息全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了支撑空间信息产业链发展的专业集群。学校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测绘与地理信息等3个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跨越6个学院,汇聚14个相关专业,形成了以国家一流专业为核心、省一流专业为支撑、特色专业为拓展的专业布局。

  在专业集群内部,14个相关专业共建12门基础课、15门互选课,组建7个教学团队,共享16个实验室,并形成11个创新创业团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分层分类 筑牢学识根基

  构建“四横七纵”课程群体系是空间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特色之一。“四横”即通识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拓展课程群,分别从不同层次支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识课程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养;基础课程群对接产业链人才素养的共性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群依据专业特性实现分类培养;拓展课程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七纵”课程群对应空间信息全产业流程的七大应用能力,包括装备研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建模、应用开发等关键环节,从产业链需求出发反向构建,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立体多元 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遵循“共建共享、优化整合、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原则,整合校内学科群资源,与行业协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了“虚-实-模拟-现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依托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学校提出“四对照四结合”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即对照线上教学、沙盘模拟、虚拟仿真、智慧教学四种教学情境,开展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实操与虚测、创新实践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其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提升课程参与度和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范式 建强师资队伍

  学校推行“一指引两结合”教师成长范式,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荣誉指引”通过设立“院-校-省-国”四级教师荣誉体系,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督导和激励结合”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与“校-院-系”成长督导体系,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指导和监督,同时制定激励措施,优化教学资源配备和工作环境;“培训和终身学习结合”通过多维度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

  这一成长范式成效显著,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奖励59项,还获得省级文明教师、教学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闭环管理 提升培养效能

  学校基于PDCA(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模型,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三层循环、三个改进、一个目标”的“三三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外部循环根据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结果,驱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反馈和持续改进;内部循环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推动教学保障体系的反馈和持续改进;微观循环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反馈和持续改进。在这一机制的保障下,学校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8个工科专业多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多名毕业生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部分毕业生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

  在全球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科技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河南理工大学在空间信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搭建起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了根基,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学科发展与产业进步,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信息来源:河南理工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