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上,一场以“学习身边典型 奋进强军一流”为主题的讲述会在黄冈舰飞行甲板上举行。黄冈舰4名官兵代表先后登台,讲述了烈士曾杰的故事。

  “3次下潜作业,3次生死抉择,他毅然决然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战友……”讲台上,曾杰生前战友严宜辉回忆了与曾杰最后一次执行潜水任务的情景。他的讲述也把黄冈舰官兵的记忆拉回到2023年11月23日。

  那天,黄冈舰在参加某次军事行动中,轴系被渔网等异物缠绕。曾杰得知情况后向舰领导主动请缨:“水下情况不明,我是潜水组长,让我去!”

  当天,曾杰夜间值完更刚刚休息了4个小时,舰上本没有安排他潜水作业,但他因担心年轻同志经验不足,在陌生海域作业有风险,于是主动要求下水。

  经过认真细致准备,曾杰带着严宜辉开始潜水作业。当时,螺旋桨上缠绕着手腕一样粗的渔网,裹着细碎的线绳缠成一团,把整个大轴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由于没有固定支撑点,加之海况和暗流等变化,曾杰和严宜辉只能不停打脚蹼保持姿态,同时用潜水刀切割渔网。

  “潜水刀虽然锋利,但在水下切割缠得又紧又密的粗网绳,难度还是非常大。往往切割十几下,才能把渔网切下一小段。”回忆当时抢险的细节,严宜辉仿佛又听到了当时潜水呼吸器的排气声……就这样,曾杰带领严宜辉先后两次下潜,清除渔网、浮标等异物150多公斤。

  第二次潜水上浮时,舰领导计划派其他兼职潜水员下水。“水下情况我们更熟悉,换一个人就多一分风险,我申请由我们继续完成任务。”回想起曾杰当时坚定的话语,严宜辉的眼眶湿润了。

  当他们携带装具第三次下潜作业时,曾杰不幸昏迷,经全力抢救无效后,英勇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

  什么样的力量驱使曾杰坚定选择3次下水完成任务?没有人能确切回答。但从官兵们讲述的日常细节中,又似乎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平时一直冲锋在前、敢啃硬骨头的曾杰,不会作出第二种选择。

  聆听了严宜辉的讲述,台下不少官兵眼眶红了。中士袁义政接着走上台,分享了他在曾杰帮带下不断成长的故事。

  “曾杰生前总说一句话‘啃硬骨头,最关键的是决心,与牙无关’。他自己这样做,也带着我们啃下一个个硬骨头。”袁义政清楚地记得,就在曾杰牺牲前的那个周末,还在苦口婆心地劝他要刻苦训练,留在部队好好干。今年,袁义政准备申请晋升二级上士,他想带着曾杰的希望继续在舰上服役。

  曾杰走了,但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大家的心。走进曾杰生前所在的住舱,战友们一直自发保留着曾杰的铺位,床单被子干净整洁、有棱有角,仿佛曾杰从未离开。打开曾杰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摆放着十几本厚厚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他的座右铭——“人生海海,步履不停。”

  “曾杰在述职报告里写道,‘在黄冈舰厂修过程中,按时保质完成工程1000余项,整理工作记录10多万字……’”项亚楠上台讲述起曾杰“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曾杰牺牲后,项亚楠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十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工作记录、装备修理心得和业务经验,有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画满了电路图,标注着计算公式和详细原理。

  曾杰生前所在支队是一支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主战部队。在75年的光辉历程中,曾取得一江山岛作战、“3·14”海战等“七战七捷”的战绩,涌现出一大批赤胆忠心、能打善战、勇于牺牲、戍海卫边的英模典型。回顾支队历史,向战冲锋、向难攻坚的精神特质始终深深镌刻在官兵们的基因中。

  “曾杰的先进事迹让官兵深受激励,大家纷纷签下军令状:扎根本职岗位,保持当先锋、打头阵的精气神,以过硬作风攻坚向前、克敌制胜。”黄冈舰领导表示,曾杰牺牲后,他们将悲痛转化为练兵动力,苦练打赢本领,提升打赢能力,用青春热血彰显忠诚本色、书写使命荣光。

  “一晃,曾杰已经离开我们417天了。又一次来到部队,登上了舰艇、看到了你们,我深深地明白,曾杰他从不完全属于我,他属于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属于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伟大事业。”在这场特殊的讲述会上,支队特意邀请了曾杰的妻子和女儿小木棉来到黄冈舰,听着曾杰妻子的发言,官兵们忍不住热泪盈眶。事后,官兵们为她们送上一件由舰上全体官兵签名的“海魂”衫。

  年仅5岁的小木棉对舰上的每一处设施都充满了好奇,牵着官兵的手问个不停。官兵们说,或许,年幼的她对父亲的认知还很模糊,还不能完全听懂官兵们所讲述的故事。长大后,小木棉会在读懂父亲中,读懂“牺牲奉献”这4个字的重量,读懂父亲对祖国、对军队至真至纯的爱。

张煜林 林庆港 高卓妍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