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将迎来具有特别意义的首个“非遗版”乙巳春节。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1337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83.0%的受访者表示春节申遗成功后,自己会更重视过年的传统习俗,74.0%的受访者认为春节申遗成功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回家团聚”是中国人最大的浪漫
1月20日,来自山西的95后唐思影坐上了从北京开往家乡的列车,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她与父母总是聚少离多,这次春节,她特地采买了丰富的外地特产带回家。“我觉得不少人不太擅长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但在春节,大家会为了团圆不远万里回家,哪怕坐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车,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最大的浪漫。”
在唐思影的记忆里,春节的传统习俗一直没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年前的这段日子,是唐思影最期盼的时光,她的父亲总会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置办好年货,贴窗花、春联,把家里布置得喜气洋洋,督促全家人好好洗个澡,清清爽爽地迎新年。唐思影表示,虽然现在是小家庭在一起过年,但传统年俗一样没落,除夕夜她和爸妈在厨房里洗洗涮涮、准备年夜饭,小小的空间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来自浙江绍兴的90后旅游博主李莱拉感觉大家对传统年俗越来越重视,不少人会关注一些与非遗相关的特色年俗活动,身边的博主也在宣传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如四川的川剧、安徽的瞻淇鱼灯、绍兴的社戏等。“尤其马上就到春节,人们更想看一些贺新春的特色非遗活动,作为一名绍兴人,有不少朋友向我咨询绍兴当地的特色非遗活动。”
在李莱拉小时候,每到过年,全家人无论多忙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做饭、看春晚、放烟花。李莱拉认为,虽然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但吃年夜饭的习俗应该被保留并重视,做年夜饭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年味儿更加浓厚。此外像守岁、拜年、舞龙舞狮、逛庙会等传统年俗也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热闹的游神活动,气势非凡的英歌舞……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传统年味儿正在升腾。00后陈淳儿已经开始期待今年春节期间的英歌舞表演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陈淳儿对英歌舞情有独钟,在她看来,英歌舞是一项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展现蓬勃向上精气神的非遗技艺,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调查显示,春节申遗成功后,8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更加重视过年的传统习俗。交叉分析显示,90后受访者的这一比例最高,为86.0%。在不同所在地的受访者中,三四线城市受访者这一比例最高,为85.7%。具体来说,家庭团聚(68.6%)、贴春联、窗花与挂灯笼(65.6%)、吃年夜饭(65.0%)是受访者认为最应重视的3项传统年俗。其他还有:备年货(60.7%)、掸尘扫房(48.8%)、拜年与发红包(46.7%)、舞狮、英歌舞等传统文化表演(45.4%)、守岁(44.8%)、祈福纳祥(43.2%)、祭祖(39.6%)、制作与品尝传统美食(38.9%)等。
春节申遗成功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了
唐思影觉得,春节申遗成功带动了“非遗热”,更彰显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她表示,现在身边的朋友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了,绣香囊、做漆扇、穿汉服、练八段锦……许多年轻人已经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陈淳儿了解到,随着春节申遗成功,英歌舞也将在其他国家表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我觉得这是文化交流非常好的开端。”陈淳儿相信,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被更多人发现,会有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李莱拉觉得,春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人们更加珍视和热爱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春节申遗成功后,对年轻一代有何积极影响?数据显示,74.0%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71.9%的受访者表示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69.3%的受访者觉得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另外,还有50.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促进家庭团聚,增进亲情。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唐思影的家乡都会举办盛大的社火表演,但由于假期的限制,她很少能和家人一起观赏表演。“春节申遗后,希望大家能更重视春节的意义,也希望能再适当延长春节假期,让大家跟家人相聚得更久一些,更深度地参与非遗活动,把非遗的魅力推广出去。”
受访者中,00后占14.5%,90后占49.7%,80后占29.2%,70后占5.5%,60后占1.1%。一线城市受访者占32.0%,二线城市的占38.7%,三四线城市的占21.4%,县城或城镇的占4.9%,农村的占3.0%。
(除陈淳儿外,其余受访者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