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1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你好2021 请用“大出行”架起“新桥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鸿鹤 张真齐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14日   10 版)

    与全球主流汽车市场骤降的主旋律不同,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稳”字当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达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下降2.0%和1.9%,与上年相比,分别收窄5.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走势好于2020年年初预期。视觉中国供图

    2020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开通运营。一列动车行驶在中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上。胡国林/摄

    中国民航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民航全行业共执行飞往湖北地区的1033个航班,运送防控物资193万件、1.4万吨,执行运送医疗队任务593架次,运送医护人员7.35万人。

    2020年有不少值得纪念的大事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战,制定“十四五”规划……当然,在这些国家大事中还有许多的个人记忆:口罩成了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时的标配,“造血式扶贫”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收入涨了几千元,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年学子在慌乱中逐渐冷静,迅速成长为创新主力军。

    由一个个小小愿景组成的“中国梦”,既是让凝重变得鲜活的温暖细节,也是新时代的宏大叙事。正如每个车企领导都希望产品能够大卖,每位工程师都希望手头的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新进展;也像每个旅客都希望2021年能坐上更舒适、智能的高铁,每位民航飞行员都希望带着大家安全、准时地抵达。

    每个人都希望2021年变得更好,而这需要用“大出行”架起通往幸福的“新桥梁”。

    车轮上的2020:在不确定中锚定未来坐标

    “还活着”“不容易”“太难了”:在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的年终征集中,这3个词成为不少人告别2020之时的心声。在吴晓波看来,2020年,一个个普通人用勇气迎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挑战,交出了一份“挺好的中国答卷”。

    车轮上的2020,同样是“黑天鹅”与“灰犀牛”交织的一年。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让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迎来一场大考。复工复产困难重重,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断裂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更抑制了短期内的汽车消费需求,让重度依赖线下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等陷入泥潭。

    本就处在转型阶段的汽车业马太效应凸显,末位淘汰加速。力帆、众泰等企业先后倒下,为汽车业敲响了“存量竞争”的警钟。

    然而,在诸多不确定中,依然有确定性在闪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达2531.1万辆,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企稳的发动机;汽车“新四化”转型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公布;传统汽车企业借力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高端品牌,造车新势力初步收获认可……疫情并没有让中国汽车产业放慢步伐,反而倒逼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汽协在2021年元旦贺词中表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减税降费及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大力驱动下,通过产业链上下协同努力,汽车行业快速复工复产,汽车市场先抑后扬,自二季度起产销逐步恢复,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展现出产业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汽车市场活力如何,销量一直是最好的“度量衡”之一。

    根据近日公布的销量数据,在欧洲市场,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2020年的汽车销量较2019出现了超25%的大幅下滑。美国轻型车(包括轿车和轻型卡车)2020年总销量也同比下降14%,跌至1460万辆,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全球主流汽车市场骤降的主旋律不同,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稳”字当先。中汽协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达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下降2.0%和1.9%,与上年相比,分别收窄5.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走势好于2020年年初预期。

    在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看来,这样的销量成绩得益于我国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同时大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复市,大大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

    在各种销量数据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值得一提的是,销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下半年新能源销量的快速回升。

    比销量上行更重要的是,2020年,新能源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规划。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从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至今,中央各有关部门先后推出了近60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500多项配套政策,行业企业也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步伐,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比例已提升至70%。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逐步认可,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

    “新能源汽车消费从去年的以2B为主,变成现在的以2C为主,促进了下半年的市场恢复。我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具有转折点性质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赵福全如是说。

    新能源汽车市场领跑全球,也为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成长培育了绝佳沃土。

    根据官方发布的销量数据,2020年,蔚来累计交付了43728辆车,同比增长112.6%,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销冠”。同时,理想、小鹏也分别实现了32624辆、27041辆的销量成绩,均实现了销量的大幅上扬。从最初的饱受质疑到如今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保持领先,造车新势力让人们看到了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新可能。

    与此同时,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自主品牌新一轮上行也同步开启。在经历了两轮尝试后,自主品牌愈挫愈勇,誓要抓住百年一遇的变革机遇,完成品牌向上的自我证明。

    从百度官宣造车,到北汽“极狐”、东风“岚图”,亦或是长安、华为、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全新高端品牌等,在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它们也承载着自主汽车品牌高端化升级的重任。

    “从产品和配套层面来看,国内车企电动化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电池、电机等领域有较好的配套资源。同时,电动车的专利相对比较开放,自主品牌在电动车市场相对机会比较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2020年,顶住压力的中国汽车产业为再出发积蓄了更多自信。而在崭新的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必将成为更耀眼的光芒。

    机翼上的2020:从“停飞寒冬”到“风景这边独好”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也给全球民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各大航空公司一度陷入停飞的寒冬。

    全球航空数据公司Cirium在去年12月29日发布的《2020航空洞察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客运量下降了约67%,降至上世纪末1999年的水平。

    与此同时,全球有超过40家航空公司完全或暂时停止运营。该公司表示,2021年将有更多航空公司申请破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则预测称:“受疫情影响,全球航空业在2020年和2021年的损失将超过157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航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作为国内某知名航空公司的乘务员,邓妍对于去年年初工作节奏上的明显变化仍记忆犹新。

    “我记得去年1月中旬开始,国内的防疫形势突然严峻起来,随后我和同事们常飞的航线都陆续暂停运营,只能在家等待公司的安排。”邓妍回忆说,“那时自己心里比较焦虑,一方面担心疫情的蔓延,另一方面也担心疫情会影响工作和收入。”

    不过很快,邓妍的负面情绪就被参加抗“疫”工作的忙碌所替代。去年2月开始,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陆续开始驰援武汉等疫情重灾区。在收到公司的动员令后,邓妍第一时间报名前往抗疫一线。

    “说实话,第一次载着援鄂医疗队前往湖北时,我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的。”邓妍说,“不过看到白衣天使们坚定的眼神,我心里也踏实了很多,能够为抗疫作一些努力和贡献,是所有民航人应尽的义务。”

    中国民航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民航全行业共执行飞往湖北地区的1033个航班,运送防控物资193万件、1.4万吨,执行运送医疗队任务593架次,运送医护人员7.35万人。在各种陆上交通陆续关闭时,民航人用实际行动保障了“空中大动脉”的畅通。

    随着国内防疫形势逐渐向好,邓妍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也逐渐恢复的正常。“从去年5月开始,我们陆续开始恢复国内航班的客舱工作,后来机上餐食、饮品也陆续恢复供应,如今,我们的工作状态与疫情前基本达到了一致。”邓妍说。

    其实,邓妍的经历只是中国民航业去年“V”字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航班管家发布《2020年中国民航发展总结》,总结显示,国内航班量在去年2月经历停飞期后逐渐恢复,9月超去年同期2.43%,2020年第四季度每月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10月超去年同期5.62%。

    “无论是前期面对疫情时集中力量驰援湖北,还是后期多点开花快速恢复航班量,可以说与被停飞、破产清算等阴霾笼罩的全球民航业不同,中国民航业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薛旭直言,关于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快速触底反弹,中国民航人为全球做出了示范。

    事实上,近10年来,中国民航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向前的发展步调,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像是一块考验中国民航业发展的“试金石”。民航人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也迎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中国民航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民航公共云服务、新一代空管基础设施、智慧机场、民航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成果丰硕,为民航持续安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已成为民航行政管理、行业监管的新常态。”中国民航局人教司副司长陈朝霞介绍说,“通过全面运用飞行员云执照系统,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使用飞行员电子执照的国家,并为国际民航组织飞行员电子执照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支持。”

    旅客们说,2020年让他们对于“智慧民航”的感受更加强烈。作为一名每年要乘飞机出行50多次的“空中飞人”,孙桐现在去机场都不用像以前一样“赶时间”。“现在无论是乘机还是托运行李,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自助办理,无需等待也无需打印,既便捷又环保。”

    “航旅纵横、航信通等软件,可以通过提供全流程‘无纸化’便捷通关服务,为旅客出行等候时间平均节约7分钟,已在国内200多座机场完成全通道部署,累计保障近5亿人次旅客体验‘无纸化’便捷通关。”陈朝霞补充说。

    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颇为关心的服务领域,中国民航局每年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各项难题逐步得到解决。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41家国内航空公司实施客票退改签“阶梯费率”的同时,餐食质量更有保证,机场餐饮基本实现“同城同质同价”。而旅客投诉渠道畅通,开通12326民航服务质量监督电话,国内航空公司投诉响应率达到100%,这些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让人们的“云上出行”变得更为舒适和惬意。

    更重要的是,在完善和升级现有服务的同时,中国民航人还在积极“修炼内功”,积极为全球民航复苏后的竞争进行技术储备。

    去年6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接收首架ARJ21飞机。3架飞机同时交付标志着ARJ21飞机正式进入中国主流民航市场。

    “可以明显看到,ARJ21-700飞机已进入交付提速和规模化运行阶段。”中国民航局适航司副司长杨桢梅分析说,“此外,我们今年还完成了C919飞机的侧风专项地面试验、高温高湿专项试飞、高温专项试飞、颤振/气动伺服弹性(ASE)专项试飞等多个重大专项试验,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薛旭认为,2020年,中国民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了发展的先机,缩小了与全球发达国家航空业之间的差距,也让人们看到了属于民航人的巨大潜力和奉献精神。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对民航业造成巨大冲击。全民航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换来了中国民航在全球率先实现触底反弹,换来了全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成绩,换来了百姓健康与国家安康。”中国民航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正霖总结说,“这一年,中国民航守住了安全底线,提升了服务品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全行业正在减亏增盈。”

    铁轨上的2020:既有快时代,也有慢生活

    从5G信号全覆盖的京雄城际铁路,到川黔线上“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最低票价才两元”的绿皮慢火车,2020年,四通八达的铁轨载着旅客和货物翻越崇山峻岭,完成一段段旅途。尽管运行时速不同、窗外风景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同样的温馨。

    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期末,预计我国铁路运营的总里程将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约为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预计铁路运营里程4000多公里。

    对于东北小伙孙舒来说,1月6日完成首秀的复兴号高寒动车组就是他2021年最期待的“出行大礼”。作为“最抗冻”的高铁,它采用了自动化防冻结功能制动、覆盖防寒材料的供排水管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可适应零下40摄氏度运行环境,有望在高寒地区的京哈高铁上线运营。

    在这位资深“火车迷”的收藏中,花花绿绿的火车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在孙舒看来,从粉红色的普通票,到内含磁卡的蓝色车票,再到刷身份证、刷脸进站,越来越快捷、智能的进站方式折射出近年来铁路出行的进步。“无论商务出差还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乘火车出门都更方便了,咱们的小日子也过得更舒心了。”

    ”我国路网建设快速发展,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显示,我国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系列化产品谱系基本形成。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铁路大功率机车、重载车辆、通信信号等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严贺祥表示,国家铁路局正组织开展《“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将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储备等重大科技研发。这意味着,中国铁路将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20年年底,随着多条新线的集中开通,“八纵八横”高铁网进一步织密。

    12月26日,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全长617公里的银西高铁串联起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将西安至银川的铁路运行时间由15小时左右缩短至约3小时。同一天开通的福平铁路则让福州到平潭实现35分钟通达。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350公里的最高设计时速意味着,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便可从雄安站抵达大兴国际机场。从雄安到北京原本两小时的车程也被压缩至50分钟。

    事实上,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中国铁路不仅有屡屡刷新运行时速、被视为“中国装备制造名片”的高铁,也开通了因地制宜的“慢火车”。

    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慢火车”改善了不少地区人们的出行环境,降低了出行的成本,看上去与高速发展的快时代“画风不同”,但实际上却用行动证明了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承诺。

    “小慢车和我的现状很贴合,很享受这种勤劳致富的生活,既赚了钱,又锻炼了身体。”重庆大渡口茄子溪村民张大爷是川黔线上一趟绿皮“慢火车”的常客,他说,自己靠着这趟小慢车养大了儿子,赡养年近9旬的老父亲,有了安稳的生活。

    不久前召开的2021年国家铁路局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开局之年。

    据了解,为了紧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国家铁路局将做好“加强铁路规划建设;提升监管效能、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推动铁路科技创新;深化铁路供给侧改革,优化铁路营商环境;深化铁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铁路国际交流合作;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等8项重点工作。

    无论是越织越密的“八纵八横”高铁网,还是扶贫“慢火车”上的慢生活,一条条铁轨不仅承载了时代的进步,更蕴涵着时代的温度。新年伊始,这些承载着快时代与慢生活的铁轨沐浴着崭新的阳光,通向远方。

    从崇山峻岭中的隧道,到祖国万米高空的繁忙航线,再到日益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人们在享受智慧出行时脸上露出的笑容,离不开2020年每一位出行业奋斗者的智慧和汗水。

    2020年是《中国青年报·出行周刊》诞生的第一年,它记录了中国青年在大出行领域奋斗的职业生涯,以及全民战“疫”和产业转型的各种记忆。面向崭新的2021年,它还将如实地记录人们出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鸿鹤 张真齐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14日 10 版

造车新势力这一年:活下来 赢下去
你好2021 请用“大出行”架起“新桥梁”
交出年销85万辆的成绩单 东风本田逆势向上的底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