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02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石油工人的苦与乐

本报记者 王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02日   01 版)

    提起石油工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铁人精神”。但这种精神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石油工人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大连—沈阳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是辽河油田实施的“气化辽宁”战略的骨架基础工程。9月28日,记者来到该项目现场,见到一番忙碌而井然有序的景象。

    在项目天然气管线施工现场,年轻工人韩海仓正在作业带上指导操作。为了保证工期,他却“误”了婚期。

    韩海仓和女朋友孙维是大学同学,他俩都在这个段上工作,两人原打算5月5日在油田举办婚礼。问起此事,小伙子露出腼腆的笑容,“这段工程工期紧,我俩见一面挺难的,平时就是晚上通个电话,工程竣工日期定在11月15日,我们就决定把婚期往后延延。”

    “女友和我说,‘工程竣工的日子就是我们结婚的日子,这是我们的承诺’。”韩海仓告诉记者。

    像韩海仓这样把工地当家的人很多。辽河油田油建一公司天然气管线施工部项目总监孙碌指着旁边一个穿着脏旧工作服的工人说:“他是管工韩俊起,负责对接管口。”

    由于常年在野外工作,韩俊起的脸透出沧桑的黑红色。他说:“每次都是一直待到项目结束才回家,家人会不定期送来衣服和一些吃的。衣服上的洞是电焊点打的,有时为看管底间隙就得躺在地上,衣服脏破是不可避免的。我出生在大庆安达,随父母来到这儿,父亲也是石油工人,像我这样的‘油二代’很多,他们都把根扎在辽河了。”

    “千里红滩 万亩碧苇”被誉为天下奇观,辽河油田浅海石油公司海南作业区便位于渤海湾边一望无际的红海滩中。

    走进浅海公司海南作业区3号站,这里的采油平台看不到一块油污。橘黄色的抽油机与红海滩交相辉映,黑嘴鸥与丹顶鹤“琴瑟和鸣”。“奉献绿色能源、共享碧水蓝天”是作业区所有采油站的环保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保护海洋及沿海湿地的自然生态是浅海公司的一条“生命线”。 

    浅海公司副经理王玉昌说:“零污染、零排放是浅海公司的目标,也是作业站的目标。为防万一,我们的储油罐、采油井下都打有水泥防渗平台,站周围的防浪墙也砌得好好的。”

    3号站仅有几名职工,洗衣、做饭、上厕所后的污水要通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站里维修时,要铺上厚厚的塑料布,让垃圾和油漏在上面。维修完成后,工人将其一并收起,地面仍是干净的。收起的垃圾不允许随便扔掉,它们会被送到经过油田公司认可的、有资质的工业垃圾处理厂,厂家把油洗去后,泥沙还可以烧制成有工业价值的砖瓦。

    “采油是需要水的,我们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全部回注地下用于油田开发注水。我们的水是循环利用的,既没有流失,也没有外排。”王玉昌说,过去打井的泥浆都是通过固化处理防渗的,现在是把泥浆先压成泥饼,再把水压出来,送到专业的污水处理厂处理。

    对3号站普通采油工罗林平来说,除了工作中要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外,在工作之余,他还和工友一起去红海滩旅游区捡游客扔的垃圾,以及涨潮后渔民“遗留”在大海里的浮标、木墩子、水瓶、鞋子等杂物。这些本来不是他们的工作,现在也习以为常成了他们的“分内事”。

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
神州红旗飘 共祝祖国好
贫困生“竞选”:有了公正没了隐私?
石油工人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