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校学生裴维玺的发言让许多人落下泪来:“记得在老家上小学时天特别冷,学校离家也很远,我每天都是特别早到学校门口等着开门。那时候,我学习特别刻苦。上中学时,妈妈到北京来打工,我们很想她。后来我们兄弟也来到北京,因为能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干活地方很远,回家特别晚。我们就在租来的房子里煮好面条等她回来,面条有时煮得不熟,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吃起来也觉得特别香。我自己也打过工,可是没有技术不行,后来妈妈的雇主介绍我到百年职校来上学,既学了技术也学会了做人……”
这是北京共青团“两节送温暖”启动仪式上的一幕。来自甘肃天水农村的裴维玺没有拿事先写好的讲稿,站在一百多人面前,他拿话筒的手有些抖,说话也有些不连贯,可是他的发言让掌声持续了好久,擦眼泪的不仅有前来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资助者、各区县团干部,还有和他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打动大家的是裴维玺原生态的发言,这是一个十几岁农民工子弟原汁原味的经历和体会。没有空洞的感谢,也没有经过修饰的词藻,更没有虚构出来以期获得他人同情的故事。
因为活动是在周日,学校还把裴维玺的妈妈也请到了学校,这位衣着朴素的农村妇女的几句话,同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不太会说话,只是觉得孩子在这里能够学知识,老师还教他们做人,今天还有人给他们送来冬衣、学习用品,我心里感激大家。”
每年元旦、春节,都是各级团组织送温暖送爱心活动的高潮,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及打工子弟是今年这一系列活动的重头戏。那些虽然生活在城市之中,却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农民工、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打工子弟一下子成了一些活动或者会议不可缺少的群体。他们需要提前排练,练习如何接过别人送过来的冬衣,练习如何在会议上向捐赠者表达感谢。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接过书包、文具,也一次又一次唱着《感恩的心》,与歌曲相配的动作已经练习得非常熟练。那些被挑选出来作为代表的发言,总是让老师或者组织者修改得词藻华丽,念起来声情并茂,可是这样的发言多是千篇一律,溢美之词中少了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从乡村到城市,打工子弟确实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自然地被城市所接纳。可以说,能够拿出金钱和时间的捐赠者,是具有可贵社会责任感的,团组织来承担这份工作也是责无旁贷。为了提高捐赠效率或者为了唤起更多人的爱心,举办一些仪式无可厚非,但在这些仪式上,应该让打工子弟们成为主角,而不是让他们作为陪衬,来听领导致辞、捐赠者讲话。有些打着“关爱”名义的活动,成了捐赠企业的一场“秀”。这样居高临下的“秀”,让大多数尚未成年的受捐赠者容易产生巨大反差,甚至是逆反心理,还不如不搞。
“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是引导社会关注打工子弟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是为了让他们自然地与城市打交道,在城市中自在平等地生活、学习,不受排斥不受歧视。那么团组织现在能做的,就是从帮助他们大胆自然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开始。
本报记者 李新玲